公司动态

沉稳与创新—《中国液相色谱寻根记》

back

作者:依利特 来源:行业专员 2025-08-11 13:15:49

导读:上世纪七十年代,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科学院卢佩章、张玉奎院士因国防工业需要,深度开展液相色谱科研工作。受到两位恩师影响的李彤博士放弃美国高薪邀请、毅然回到祖国开启液相色谱仪器制造生涯,自此,两位院士,四代液相色谱人在风云变幻的五十年里用智慧与意志创造出了属于中国液相色谱的新纪元。下面,我们驶向大海——去寻找发展背后的前沿思想、宝贵方法论与动人故事。

视频


ELITE液相色谱、大连与卢佩章


大连——从百年前开埠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在多舛命运中逆流而上的前沿阵地,经历列强侵占、时代变革、重工业等多个阶段,这座城市的“内核”始终未变:在沉稳之中寻求突破、在多元之中保持坚韧。

(1930年代大连市区)

液相色谱——一门“从复杂中解析规律”的学科,在1903年俄国科学家茨维特首次提出“色谱法”后,经过百年的发展,色谱为药物研发、临床、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军工等重要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重要支撑。1969年,随着第一台商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诞生,液相色谱法正式走入广大科研实验室中。

(茨维特-俄国化学家、色谱分析法创立者)

卢佩章——生于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成长于江南、青年时期几经辗转,于1948年在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段时间打下的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基础为卢佩章带来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一年后,因国家需要,卢佩章毅然离开条件优渥的上海,奔赴刚刚建立的、未来国之重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色谱学的研究。

(卢佩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液相色谱奠基人)

当以上三者能量汇聚,中国液相色谱的“燃点”自此产生。下面,我们通过依次走进四代液相色谱人的故事、探究“燃点”何以燎原。


唯有提高才得生存:“院士师徒”用枷锁生利刃——中国液相色谱在困境中开端


50年代的中国,色谱研究尚处空白阶段,刚刚来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卢佩章面临的是没有经验参考、没有前沿知识相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背景。就是在这种“全障碍”环境下,卢佩章通过大道至简的反复探索试验,穷尽所有能够查阅的知识,理论方法反复推演,在1953年,就设计出了中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这块在河中摸到的“彩色的石头”,让石油样品的分析速度从30小时缩短到了1小时。而这个突破,对于正值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期的中国来说,无异雪中送炭。之后的1956年,31岁的卢佩章在中科院学部大会上发表了中国首篇气相色谱报告,标志着中国色谱学科正式建立。

(中国与国际液相色谱发展阶段对照表)

相对于起步阶段条件的艰难,对于卢佩章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来说,彼时大的阻碍是时间。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发动了为期近半世纪的“冷战“。“亚太对峙”、“军备竞赛”,“核扩张”等国际局势为百废待兴的中华民族,带来空前巨大的压力。对于国防军工业极为重要的色谱研究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卢佩章院士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在60年代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前苏联专家撤走,原子弹制造面临困难的时期,卢佩章领导研究小组在极短的时间内承担了测定金属铀235和铀238同位素中气体杂质的科研课题,通过创建固体中痕量气体的色谱分析方法,出色的完成了分析化学工作者在原子弹研制成功中的任务。此后,在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多项国防军工的重点项目中,卢佩章均通过色谱学科研与方法开发,解决多项难题,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对于一名在“冷战”中淬炼的科学家,卢佩章向来追求“在沉稳中寻求突破”的理念,他曾说:“科研如登山,山顶的风景永远属于坚持者”,面临时间的紧迫、内外部环境的压力,卢佩章心静如水,不断夯实提升自身水平,将力量在关键时刻化成利剑,刺破中国科研的苍穹。

这种沉稳坚韧、创新突破的精神在之后直接影响了他所培养的得意门生、后成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液相色谱科研“台柱子”的张玉奎院士,与张院士的“大弟子”——创办依利特品牌、开启中国液相色谱仪器制造事业的李彤博士。1965年,张玉奎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跟随卢院士从事色谱基础理论的研究。卢院士“沉稳坚韧,突破创新”的精神与那一代科研工作者身上的信念深深影响了张玉奎。而这种“精神”,很快在张玉奎身上得以运用。

(卢佩章院士与张玉奎院士参加国际技术交流)

在卢院士的引导下,张玉奎将研究重心锁定在液相色谱研究领域,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大量前沿英文文献资料需要检索和参考,这让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张玉奎犯了难。那时不比现在,想要看懂英文资料只有“硬着头皮学”这一个方法。张玉奎没有任何犹豫,转头就去买了英汉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并利于业余时间参加英语补习班,加之不断与海外科研人员进行“大胆”交流。终,当张玉奎举行国际会议时,国外科研人员无不惊讶于张院士的英语水平,每次面对这种惊讶神情,张院士都是淡淡一笑:“都是在中国自学的”。

(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张玉奎院士的科研生涯,始终秉持着拥抱前沿科研,使用先进方法的理念。在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刚刚出现之时,张玉奎就意识到这个“新家伙”是科研的未来,在卢院士的鼓励下,张玉奎开始学习编程,在“强大的学习能力”加持下,张玉奎不负众望,编写出色谱流出曲线拟合软件,实现对色谱峰型变化规律的定量描述,并通过串联优化指标与智能搜索优化方法结合用于复杂样品的分离条件优化,以大量的事实验证了知识库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开发出液相色谱专家系统。张玉奎自此也成为中国早掌握编程与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家之一。在计算机技术在色谱应用中极具预见性的探索,也为未来的仪器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拒绝美国高薪!“一碗面、一间房”——液相色谱仪器制造实现从零到一


一个平常不过的下午,笔者跟随依利特创始人李彤博士一同走近张玉奎院士的办公室:“好久不见,张老师”。一句简单问候、一个碰肩的动作,可以看出在李彤心中,张院士即是良师,又是益友。

1984年,李彤博士踏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大门,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恩师卢院士与张院士,这一面,让李彤打破了来时的“忐忑”。院士的亲和与务实给了他“底气”,同时,研究所内琳琅满目的先进仪器设备,也为李彤未来从事仪器制造事业埋下了一颗种子。


彼时,各阵营间的“冷战”转为“战略防御”,和平发展曙光到来,日益向好的内外部环境下——863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应运而生。一如前文所讲,注重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卢院士与张院士很快给予李彤以重任:“一个国家重点生物工程研究计划”,收到一纸信函的李彤立刻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到达后甚至来不及洗澡,一刻不停上岗工作。经过数月的鏖战,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项目的“庆功宴”是张院士请的一碗兰州拉面,对于那碗面,李彤至今印象深刻,也为他日后做产品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好的产品一定是适合用户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很重要。


随后听从张院士的建议,李彤决定前往美国学习当时世界上前沿的思想与技术,留美期间,命运的十字路口出现在他面前,有多家美国公司高薪聘请李彤,但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国,理由很简单:两代院士为中国液相色谱事业奠定很好的基础,给予他好的培养,他要这团火传承下去。


(张玉奎院士与李彤博士)

回国后,李彤继续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随后应国家需要,正式开展起科研成果转化的液相色谱仪器制造工作。很快,李彤适应了从研究员到仪器制造岗位的转变,依利特公司正式成立。

(早期技术成果转化)

凭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色谱研究积累的雄厚技术基础,依利特前期发展顺利。没有太多“物质层面的生存压力”的依利特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让依利特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保证用好的技术,并成立ATC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应用测试,待成熟稳定再上市,确保上市就能真正帮助到用户,这一理念在后来依利特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始终贯彻,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均保持在销售额的10%以上。


ELITE科研成果走向市场、高质量国产替代由雏形到羽翼丰满


“如果你问我,我们哪代产品好,我的回答永远是下一代”——面对笔者的问题:您认为哪台产品是依利特具标志性意义的产品时,李彤并未给出某一产品型号的答案。对于李彤与依利特团队,每一代产品都是在当前阶段依利特倾尽研发实力、生产制造水准所能做到的好的成果。

(李彤博士在产品发布会现场)

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回到依利特,李彤立刻进入工作状态。三十年间,依利特共推出五代液相色谱产品,从早标志着中国液相色谱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P100型液相色谱仪,到依利特形成规模化后推出的P23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李彤与依利特始终在沉稳中突破,一点一点提升技术水平,拉近差距。他说:“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色谱仪,才能在检测科研领域站住脚。虽然距离那些强大的外国企业,我们还有差距,但是,我们不会泄气,对标先进技术,一点点沉淀,就一定能成功。”

(李彤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实验室中)

(EClassical 3200L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2023年,依利特发布了他们的第六代产品,也标志品牌正式进入高端市场的——EClassical 3200L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一经上市,广受众多科研单位、高校的认可。虽在复杂场景、技术生态、国际影响力上与顶尖国际品牌的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其无论产品性能指标、稳定性,智能化上均达到国际一线水平,并可实现高端国产替代,标志国产液相色谱仪从能用向好用的转型。


用新技术、新视野、新方法走向世界——立足根本打破贸易战、卡脖子的长期桎梏


结束了大连的寻根之旅,笔者随李彤博士来到了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苏州虎丘山下。2018年起,依利特分三个阶段在苏州创办基地,并于2023年,将品牌重心向苏州迁移,形成“苏州总部主导,大连技术协同”的战略转型。这一迁移,标志着依利特进一步向高端自主技术、产业升级、资源整合、多元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转型,也是三代传承后,中国液相色谱仪器制造的新起点,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依利特新一代代表——李亚博先生。

(苏州依利特总部大楼)


与李亚博先生的对谈,给笔者直观的印象是:“沉稳中带有生命力”。从小在三代前辈身边的耳濡目染,让李亚博养成了踏实做事,诚恳待人的性格。而生长于新世纪则给了他活络的思维与开阔的视野。“用当下的方式去塑造品牌,把三代液相色谱人的成果与依利特踏实做技术,诚恳做产品,敢于打破权威的突破精神等品牌价值传递出去”李亚博在面对关于依利特品牌新阶段战略时如是说道。对于李亚博与新阶段的依利特,从过去的辉煌中汲取经验,把眼光看向更远的地方是当下的重心。对于国际市场来讲,对于中国品牌存在误解与偏见,“稳定性差”,“技术不扎实”等种种标签阻碍着中国仪器的发展。因此,中国液相色谱仪器走向世界,无疑也是对中国仪器国际形象提升的关键助推。目前,依利特正在经历由原来的区域性品牌向世界性品牌、世界性名牌的迈进,而做到这一步,李亚博认为关键的是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李亚博——苏州依利特总经理)

过去的三代人完成了中国液相色谱科研应用与仪器制造从零到一的过程,而从一百到一万,从一万到无穷的可能性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新技术,新思维,新的品牌塑造去持续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李亚博先生在谈到依利特未来产品布局时,强调除持续深耕液相色谱产品,还将在质谱、联用技术等方向不断发力,并不断加深与生物制药、临床领域的行业合作,拓宽战略方向。


中国液相色谱——敢于挑战权威的那些人


90年代,在张玉奎院士与李彤博士创办依利特、开启液相色谱仪器研制的同时,卢佩章院士正将工作重点由科研转向培养年轻人上。对他来讲:用五十年的时间,将从零到一的过程走完可以靠四代人完成,但中国液相色谱事业薪火相传的路,需要一代又一代新生力量前赴后继、始终向前。

(卢佩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液相色谱奠基人)

2025年,年过耄耋的张玉奎院士每天依旧忙碌,时刻关注研究组的科研进展,关注后辈成长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前沿行业动态与学术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当摄制组在拍摄张院士“看书学习”的镜头时,他说他用5分钟的拍摄时间,搞懂了书中关于临床的一个小问题。张玉奎院士的一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保持思考才能突破创新——他用大道至简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几代中国液相色谱人。

(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一千多公里外的李彤博士、在笔者离开后立刻埋头进入了工作状态。“好的永远是下一代”,李彤博士的三十年,始终给人以稳重,诚恳,刻苦钻研的匠心形象,但其背后蕴含着“不满意”,“不服输”的坚韧性格。他从科研岗位走出,从卢院士与张院士的言传身教中,塑造依利特“沉稳”中“突破”的性格。用产品与服务一步步打造百年老店、世界名牌。

(李彤——依利特创始人)

离开苏州依利特,望向不远处的虎丘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50年后,中国液相色谱事业会发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李亚博先生的话萦绕耳边:“中国液相色谱人是一批敢于挑战权威的人





推荐产品

最新动态

Baidu
sogou